披头士与约翰·列侬在1968年

转帖: 新浪|微博新浪 百度|Hi空间百度 开心网开心 校内|人人网人人 豆瓣网豆瓣 搜狐|白社会搜狐 淘宝|淘江湖淘宝
1 F  发表于 2008-7-24 14:57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跳转到 »
“摇滚史上第一张双唱片”


  

《白色专辑》于1968年11月25日发行

  “披头士”以平均每年两张以上的数量出版唱片,1968年他们只出版了一张专辑,实际上这张双唱片是两张专辑的容量,一共30首歌。应该说,这是“披头士”最后的辉煌,之后虽然又出版了《黄色潜水艇》、《修院路》、《随它去》,但都比不过这张叫做“白色专辑”的唱片。这张唱片出版时封面没有任何图案设计,全白色,只印有乐队的名字,这是摇滚历史上第一张双唱片。虽然在3年前“披头士”还是靠单曲取胜,但现在他们是一支真正的摇滚乐队,一次拿出30首歌,足以满足众多“披头士迷”的需要了。

  这张唱片的录制背景并不太好,这让他们无法真正团结在一起,制作人乔治·马丁对乐队的控制能力也被削弱。此前,鼓手林戈·斯塔尔宣布离开乐队,所以有很多歌曲斯塔尔并没有参与录制,但后来他回来了,并创作了两首歌,哈里森也贡献了两首歌,剩下的26首歌曲虽然都标出了“列侬/麦卡特尼”,实际上大部分歌曲都是由麦卡特尼独立完成的。列侬在这张专辑里的贡献并不多,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他此时的心思已不在这张唱片上,而正在跟洋子一起创作一张更能展示他音乐自由的唱片。此外,哈里森与麦卡特尼也出现了矛盾,录音的时候,列侬希望洋子能进录音室,被麦卡特尼和哈里森拒绝。另外,苹果公司的财务状况也让他们焦头烂额……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录制出了一张让人惊讶的唱片,它是集摇滚、布鲁斯、民歌、乡村音乐、实验音乐、雷吉音乐于一体的唱片。如果说《佩珀军士孤独心灵俱乐部乐队》融合了很多音乐风格,那么《白色专辑》不是融合,而是相互独立,但又非常平衡。更主要的是,这张唱片一改前几张“迷幻风格”,告别了嬉皮,重新回到了正规摇滚乐的道路上。

  列侬更多地回到了自己的内心(《我如此疲倦》),回到自己的童年(《哭吧,宝贝》、《朱莉娅》),回到了摇滚的根源(《你的布鲁斯》)以及关于他与洋子的歌曲《每个人都有所隐藏,除了我和我的猴子》。

 

  

列侬与洋子的专辑《未完成音乐第一号:两个处子》早《白色专辑》两周前开始发行

  《白色专辑》于1968年11月25日发行,而在两周前,列侬与洋子的专辑《未完成音乐第一号:两个处子》正式发行。这张充满实验性的唱片,可以看成是列侬与洋子结合在一起后互相探索对方心灵的不成熟作品。事实上,后来列侬并没有按照这个实验方向走下去,洋子只是替他打开了一扇窗户而已。当然,这样的唱片听众是无法接受的,但至少让列侬很舒服,他尝试了自己想要尝试的。其实在《白色专辑》中就有一首带有电子实验色彩的《革命》,很明显受到了洋子的影响。但是更让人无法接受的还不是唱片里刺耳古怪的声响,而是这张唱片的封面,封面上,列侬与洋子正面一丝不挂,引起了人们的争议。也许到今天都没有人能记住这张唱片里的两首作品的印象是什么,但绝对记住了封面。当然,这张唱片在销售时被放在一个棕色的口袋里,后来迫于舆论压力,正面全裸的唱片被禁止销售,封面换成了背面全裸,再后来干脆变成了两个人的头像。

  “你们最好先解放自己的头脑”

  从列侬一生看,他是一个政治上的理想主义者,很难说清楚他是左派还是右派。作为一个摇滚歌星,免不了都会带上理想主义色彩,而列侬尤为典型,这似乎跟他从小对很多事物的认识充满天真的童心有关。他不是一个政治家,但他希望参与到政治中去。1968年对他来说不仅是感情、音乐上的转折点,也是政治立场的凸现点。在《白色专辑》里收录了一首《革命》,这首歌的创作背景跟欧洲反越战、法国“五月风暴”、“布拉格之春”有很大关系,那看上去确实像一场革命即将来到人们面前。可是列侬并没把那种对音乐的激进写进这首政治宣言性的歌曲里,相反对这场山雨欲来的革命提出了质疑:“你说你想要一场革命,你知道吗?我们都想改变世界,但是当你谈论破坏,你不知道你无法搞定我,你不知道这是否正确。你说你想要改变体制,你知道吗?我们都要改变你的头脑,你告诉我这就是制度,你知道吗?你最好先解放自己的头脑……”

  列侬的这番“政治言论”在当时显然不合时宜,连“滚石”乐队的米克·贾格尔都上街游行了,变成了街头战士。而列侬遭到了左派的攻击,他的“革命观”显然不是阿Q式的“同去同去”,他认为群体革命应该先从个体开始,否则谈不上革命。在列侬看来,是因为人的脑子有毛病了,这个社会才出现了问题,不把自己的脑子解放,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可是革命又带有群盲特征,又如何解决自己的头脑问题呢?这是列侬当时无法解释清楚的,他仅仅是一个摇滚歌星,不是政治家,即便他后来到了美国,上街带着人们高唱《权力属于人民》,他还是一个摇滚歌星。

  列侬仅仅是个旁观者,或者他希望利用自己的影响做一些有益于理想社会的事情,随着他政治立场越来越明显,他以一个知名人士参与政治活动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理想化。他说他应该像甘地那样采用非暴力和平方式进行革命,因此就有了“床上和平”运动,这种类似行为艺术的方式让列侬在一周内受到了各方关注。1969年3月,列侬与洋子结婚,结婚后要度蜜月,列侬想到蜜月期间他们肯定会被媒体关注,索性干脆把蜜月公开,用“床上和平”的方式度过。他们住在阿姆斯特丹的希尔顿酒店,邀请媒体记者来聊天,后来又把“床上和平”搬到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因为这里离美国更近一些,可以给美国政府施加一些影响。在蒙特利尔,列侬在床上录制了一首反战歌曲《给和平一次机会》。

  最能体现列侬理想主义的歌曲是《想象》,这似乎是任何一个革命者头脑里都会虚构出来的一种家园,一个乌托邦。列侬是否受过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不清楚,但在这首歌里描述的和空想社会主义一样,至少在他和洋子搬进纽约的别墅之前他是这样想的。

  “我看到了:是的”

  爱泼斯坦去世后,乐队为了能让自己放松,决定去见一个叫马哈利希·马赫希·尤济的印度大师,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解脱,当乐队成员和家属鱼贯登上去班戈的火车时,列侬的妻子辛西娅·鲍威尔突然被警察挡在了后面,没登上这趟火车。事后,辛西娅说:“这是我生命里的一个象征——我该在这里下车了。”1968年,当辛西娅从希腊度假回到英国,推开房门,发现列侬和一个日本女人盘腿坐在房间里,这个女人身上还穿着辛西娅的睡衣,她就是小野洋子。

  辛西娅当初是众多“披头士”歌迷之一,在一次演出后,列侬用很暴力的方式把辛西娅弄上了床,也许在列侬看来,辛西娅不过是他眼中众多骨肉皮之一,但是他们相爱了,并在1962年结婚。第二年,辛西娅生下了朱利安·列侬,但是他们的婚姻只持续了6年。

  列侬与洋子相识于1966年,一个叫约翰·邓巴的画廊老板一天带着列侬去参观先锋艺术家洋子的画展,洋子有一件艺术装置是一个白色的梯子,列侬登上梯子,看到了天花板幕布上有一个放大镜,通过放大镜他看到了一个词:“是的”。这让列侬对洋子产生了好感,他们开始交往,后来,辛西娅在无数歌迷的来信中发现了洋子给列侬写的信,说她很想念他。

  列侬找到了一个能帮助他突破的人,洋子那种敏感、脆弱让列侬像是看到了自己

  列侬与洋子走在街上,会有歌迷喊:“约翰,辛西娅适合你。”英国媒体把洋子描述成“一个丑陋的日本女人”。的确,辛西娅是一个典型的美女,她与列侬结婚后,一直扮演着贤妻良母的角色,她不希望列侬没完没了地演出,她也知道,作为一个摇滚歌星,他身边一定围着很多女人,但她希望这段婚姻能持续下去,不管列侬在外面有什么风流韵事。

  是什么让列侬抛弃了辛西娅,投入到洋子的怀抱?

  可能有几方面原因。第一,“耶稣基督事件”后,列侬开始缺乏安全感,在他看来,摇滚歌星跟政治家几乎就是一墙之隔,哪句话没说好就会带来灾难。当初他拿英国女王调侃不过是演出的一个噱头,逗观众一笑,拿宗教说事儿则给他带来无限麻烦。一个英国歌迷曾经对着列侬喊:“你别去美国了,他们会杀了你!”一个美国歌迷干脆给列侬写信:“约翰将在美国被人用枪打死。”这一切问题,辛西娅无法给予他帮助。第二,爱泼斯坦死后,列侬的生命失去了重心,换句话说,爱泼斯坦在列侬心中远远比辛西娅更重要。列侬与麦卡特尼决定着乐队的音乐与方向,爱泼斯坦是他们的羽翼,没有爱泼斯坦,“披头士”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这让列侬萌生去意。但下一步怎么走,他需要一个人指引,可在辛西娅这里没有答案。第三,从1965年开始,“披头士”开始接触毒品和迷幻剂,迷幻剂在当时是一种时尚,尤其是它跟音乐创作或打开灵感有关。这些致幻剂的突然流行,跟一些知识分子推崇有很大关系,而且当时使用致幻剂并不违法。列侬确实希望通过这些毒品摆脱他们青春偶像的形象,创作出另一种成熟的音乐。《橡胶灵魂》、《左轮手枪》也确实让歌迷感受到了另一个“披头士”,《佩珀军士孤独心灵俱乐部乐队》让他们的迷幻音乐达到了一个巅峰,甚至麦卡特尼希望以后乐队就叫“佩珀军士孤独心灵俱乐部乐队”。但这种尝试并没有让列侬达到他真正的目的——说出他的思想。毕竟“披头士”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他应该找到下一个起点。当洋子质问列侬:“为什么你们老是演奏那些无聊的4/4拍的东西?”列侬明白了,他找到了一个能帮助他突破的人。而且洋子那种敏感、脆弱让列侬像是看到了自己。所以,道德和种族歧视的双重压力也无法改变他与洋子在一起。列侬说:“她是老师,我是学生。她把我知道的一切又他妈的重新教了我一遍。”

  1968年11月8日,列侬与辛西娅离婚,离婚之前,列侬专门为洋子搞了一个艺术展“你在这里”。3个月后,列侬和洋子因为非法拥有大麻被警方拘捕,由于洋子没有英国护照,列侬把所有责任都承担下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4 14:58:09编辑过]

on my way to see my friends who lived a couple blocks away from me as i walked through the subway

 
返回列表